特區政府目前正大力推動香港飛機拆件、高價值零件回收及交易服務這新興產業發展。然而飛機拆解作業周期長,土地面積需求大,本港現時土地緊張,不論是機場用地還是非機場用地,皆難以滿足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需求。因此接下來,政府仍然要透過靈活的政策,突破土地瓶頸。
要成功發展從飛機拆件、高價值零件回收到市場交易的完整產業鏈,土地配套是關鍵支撐。飛機拆解與部件處理產業所需地牽涉機場用地與非機場用地,飛機在機場降落後,會在機場機庫完成安全卸載與淨化等前置工序,企業此時通常會優先拆取高價值部件,直接從機場出口海外,這涉及機場用地。機身經初步拆卸後,會轉運至設於非機場用地的專門場地,進行深度處理與回收。
拆解飛機零件的工作周期長,需要的停機位多。然而香港是國際航空樞紐,停機位十分緊張。就飛機拆解作業周期而言,波音737或空中巴士A320等窄體客機需停泊約8星期進行處理,而波音747或777等寬體客機更需10至15星期。有業界人士評估,基於機場用地限制,目前本港機場只能夠同步處理6至7架飛機,難以滿足規模化的產業需求,這也突顯出拓展土地配套的迫切性。
不過,產業發展初期存在市場需求及業務規模尚未穩定等不確定因素,貿然在業務起步階段便大規模投入資源擴建機場用地,可能會面對較高的風險,應該分步驟布局產業鏈。
業務起步初期可以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土地比較優勢,推動區域航空產業資源的整合與互補。自2024年機管局收購珠海機場35%股權以來,兩地機場合作已邁入全新階段,為深化客貨運互聯互通奠定堅實基礎,更持續探索創新的運輸與物流模式。
建議充分運用珠海機場的土地資源優勢,研究在珠海機場進行部分飛機拆解業務。例如,當香港停機位趨於飽和時,需回收的飛機可轉往珠海機場降落,由香港專業團隊或兩地合組團隊進行初步拆解,其後將所有零部件運回香港,進一步開展深度處理、檢測認證及交易等業務。這將會形成「前端作業在珠海、高端服務在香港」的協同發展格局,共同提升區域航空產業鏈的競爭力與價值。
長遠而言,政府應密切留意飛機部件處理與交易業務的實際發展情況,觀察實際飛機回收業務量、增長趨勢、產值及可持續性,審慎評估市場需求。在確認飛機部件處理與交易產業在香港具備穩定的規模和持續發展潛力後,便可進一步研究擴展機場用地及提升配套土地政策的可行方案,從而逐步擴大直接在本港拆解飛機的業務規模,循序漸進地將整個產業鏈在本港完整落地。
對於用作飛機機身深度處理與回收等業務的非機場用地,建議政府以私人協約批地方式,在北部都會區規劃特定地皮,直接批予符合要求的飛機回收企業。私人協約批地的政策目的,是在有利推動個別政策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毋須經過招標而直接批地予指定企業或機構,以落實獲政策支持的特定用途。而土地用於把香港建設成飛機部件處理及交易中心,完全符合落實獲政策支持的特定用途,這不僅能夠有效保障飛機部件回收產業鏈的用地,還能支持新興產業快速、高效起步,為長遠穩健發展奠定基礎。
為促進飛機拆解、回收及部件交易業務的順暢運作,需要確保飛機部件能夠在香港與珠海機場之間暢通流動。對於運回香港進行深度處理的零件,建議透過「認可經濟營運商計劃」,使企業從珠海運往香港的飛機部件可享受減少或優先接受海關查驗的便利。同時參考「跨境快件清關便利安排」及河套區物資「白名單」機制,建立針對相關飛機部件的專屬「白名單」制度,並實施「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清關模式。通過預先對企業申報的部件資料進行風險評估,可減少飛機部件在香港口岸因抽查而產生的裝卸與查找時間。當部件運抵指定清關地點後,由海關派遣流動驗貨專隊實施現場清關,加速整體貨流效率。
對於由珠海直接運往香港機場出口的飛機部件,可依託「跨境一鎖計劃」,採用配備電子鎖及全球定位系統設備的貨車,從珠海機場直接運送飛機部件往香港機場。海關可基於風險管理原則,選擇在入境或出境其中一個管制站實施一次性檢查,避免重複查驗,從而提升跨境中轉飛機部件的物流效率,降低跨境協作的營運成本。
隨着全球航空業向可持續發展轉型,將香港建設成為國際飛機部件回收及交易中心,不僅能帶來可觀的經濟產值、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職位,還能推動綠色航空產業的創新升級,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航空產業的融合發展,強化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獨特地位。特區政府要把握機遇,靈活應對挑戰,突破土地制約,實現飛機拆解、高價值零件回收交易產業規模化發展,為香港發展注入新活力。